top of page

A Human Concerto

Seems like... an AI Music Performance

人類協奏曲

​好像是... 人工智能音樂演出

GayBird 梁基爵 

AHumanConcerto_Leaflet_Outside (FINAL).jpg

刪走樂譜的格式    在人工智能聲音填入休止符

讓機器學習呼吸    從呼吸中重新提煉節奏

人工智能(AI)珍貴之處在於智能,也就是從大數據模型中學習並生成智慧;人類也有智慧,更有血有肉有呼吸,由呼吸體現了需要,由需要造成了局限;在心緒不寧的日子集中一呼一吸,回歸人之基本。既然知識不止是人類的產物,在這個有圖未必有真相的年代,除了眼見的事物外,好像連「人」的定義也要重新思考。人工智慧教父約瑟夫・維森鮑姆認為AI的運算方式越來越像人類,但要是人類的思想反而越來越像機器,這就最危險了。

 

《人類協奏曲》是GayBird的第九個大型媒體音樂表演,當大家着迷於AI如何模仿和複製現有的模式,這個作品把人工智能視為呈現當下的一個表演者——「它」可以是一個說話不用換氣的演講者,或是嗓子音域無限的歌唱家,可以是懂得十種語言的旁述員,又或是不受性別定型的演員;「它」會與現場表演者時而合作時而競爭,彼此扶持也互相奚落,演繹人類與科技掠奪、糾纏、對立、融和的特殊關係。就是這樣的一呼一吸,將零碎的當下從新整合,把碎片變得完整,帶領觀眾探索藝術結合科技的無限可能,塑造另一種圓滿。

Erase the format of music    Insert rests in AI voices
Machine learns to respirate    Extract rhythm from the breath

The ess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lies in its intelligence, that is, the ability to learn from big data models and generate wisdom. On the other hand, human beings process wisdom as well, embodied in their flesh, blood and breathing. Breathing reflects the needs, and needs impose limitations. On restless days, focusing on breathing brings us back to the basic instinct of being human. As intelligence is not exclusive to human, in an era where imagery is not a correct depiction of reality, the definition of “human” seems to seek for rethinking. The AI pioneer Joseph Weizenbaum remarked that the dang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oes not reside in machines thinking more and more like people, but in people thinking more and more like machines.

 

“A Human Concerto” is GayBird’s ninth large-scale multimedia musical production. When everyone is fascinated by how AI imitates and replicates existing models, this work rega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 performer reflecting the present - "it" can be a speaker who needs not to breathe, a singer with an infinite vocal range, a narrator who understands ten languages, or an actor not confined by gender stereotypes. “It” momentarily collaborates and competes with live performers, interpreting the uniqu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echnology in a divesting, raveling, conflicting and balancing tug-of-war. Through breath-like pacing, fragmented pieces are assembled into a complete movement, leading the audience to explore th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f art combined with technology and creating a different sense of wholeness.

創作及演出者資料

GayBird_ProfilePic_01.jpg

梁基爵
(GayBird)

概念、裝置、音樂、程式設計及演出

媒體藝術家梁基爵一直以多重身份活躍於香港音樂和藝術界,音樂作品曾於亞洲作曲家聯盟青年作曲家大賽、金帆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及多個音樂獎中獲提名或獎項。本年更於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獲頒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不斷探索突破藝術及聲音界限的創作風格備受肯定。

 

近年專注媒體藝術創作,探索呈現聲音的可能性,並獲不同博物館和藝文機構委托創作,當中包括香港藝術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東九文化中心、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等。裝置作品分別展出於奧地利Ars Electronica、澳洲阿德萊德 OzAsia Festival、雅典數碼藝術節、法國EXIT數碼電子藝術節、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台灣科技藝術展示會等;2017年獲澳洲委約大型戶外聲音裝置「家」;聲音裝置作品「忐忑」更獲得英國著名媒體藝術獎項Lumen Prize 3D / Interactive Award。2022獲香港故宮博物館委約創作大型聲音裝置「慶」。

 

自2011年起,開始探索有關媒體藝術演出形式上的不同可能, 創作多個革新的媒體藝術作品,將劇場空間、媒體裝置、視覺藝術和沉浸式聲音效果混合於現場表演中,當中包括由M+博物館委約作品《18種發聲或失聲的方法》、香港演藝學院委約作品《息在零地》、與國際導演蔡明亮合作品《一零》、以歷史建築作為表演場地的場域特定作品《籠裏的18種風景》和以泳池作表演場地的《急救箱與許願池》。

EmilyCheng_ProfilePic_02.jpg

鄭美君
(Emily Cheng)

演奏及演出

以一級榮譽及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並獲多項獎學金。近年活躍於各種表演形式,包括獨奏、室樂、管弦樂、歌劇、多媒體等。

 

流行音樂方面,曾合作藝人包括王苑之、陳蕾、岑寧兒等。2014年擔任英國賀飛雪・謝克特舞團《怒滾狂舞》首位錄用女鼓手,並於新視野藝術節作多媒體演出。2019年獲選為由英國敲擊樂二重奏Maraca2 所帶領的「世界敲擊樂團2019」音樂家之一,並隨團於歐洲巡演,同年獲邀以獨奏家身份與沙田交響樂團演奏敲擊樂協奏曲《Frozen in Time》。202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新苗資助」,舉辦跨媒體個人獨奏會《Metamorphosis — Emily Cheng Multimedia Percussion Recital》。近年參與梁基爵作品有《18 種 / 再18種發聲與失聲的方法》、《九重奏》、台中NTT Arts Nova《仍… 息在零地》;新視野藝術節2022梁基爵x黃俊達作品《HACK》。鄭氏現為多個專業樂團擔任自由樂手,包括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及香港城市室樂團等。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年音樂課程敲擊樂導師之一。

AnsonChan_ProfilePic.jpg

陳瑋聰
(Anson Chan)

演出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畢業作《李逵的藍與黑》獲第二十二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整體演出及十大最受歡迎演出。在學期間獲取多個獎學金,包括張達明劇作獎學金、戲院學院院長獎學金、高膺伉儷獎學金、香港演藝學院校友會獎學金及匯豐銀行慈善基金 ── 香港與內地學生交流獎學金。曾參加《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至今發表了兩個劇本 —《無他,我家...》及《豬狗》。

 

現為Common Ground創團藝術總監、樂團The Interzone collective成員,獲邀參與2014年、2015年Clockenflap演出及2016年wow and flutter演出。2016年4月發表第一個舞讀劇場作品《無語鹿》糅合詩、手碟音樂與形體。2022年開展個人作品探索創作《康斯坦丁的影像散文》。遊走於不同界別包括戲劇、形體、舞蹈、音樂及多媒體演出。近期參與演出包括個人創作《康斯坦丁的影像散文》、The Collective《MUTE》、進劇場《愛在蔓延時》、Paprika Studio《所有記憶都是潮濕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案內人》、M+開幕演出梁基爵《18種發聲或失聲的方法》、以及Common Ground藝團成立的首個製作《身體印記II — 眾觀》。

KachiChan_ProfilePic.png

陳家智
(Kachi Chan)

影像設計

陳家智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一直熱衷於透過電腦動畫、數碼實境和機器人技術去擴充流動影像的概念,以及探討實物與數碼實境的聯繫。

 

2019年,陳氏獲得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的資助,前往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建築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學期間,陳氏對機器人技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產生濃厚興趣,他在英國的作品主要涉及以表演機器人作為研究方式去探討社會政治及控制論的主題。

 

陳氏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榮譽獎、UCL巴特萊特獎、台灣金點設計獎、OPPO Renovators創新獎、及英格蘭藝術理事會項目資助(2020)。陳氏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活動展出,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ISEA International、巴塞爾藝術展及倫敦設計節。

bottom of page